最近看完《不说话的爱》这部电影,真的让我对手语文化在银幕上的呈现有了全新的认识。你看过那种完全用手语来表达情感的电影吗?说实话,整部影片中张艺兴饰演的聋哑父亲和小演员之间的手语互动,比很多依赖台词的对白要有力量得多。我突然意识到,原来手语不只是"比划",更是一种完整的语言系统,有着自己的语法结构、情感表达方式和独特美感。想想也是,全球至少有7000万听障人士在使用不同国家的手语呢!
手语在电影中的真实性问题
说到手语文化的银幕呈现,最让我在意的就是真实性这个问题。《不说话的爱》很聪明地请来了专业人士杜银玲担任手语指导,这就避免了那些"比划错误"的尴尬场景。你想啊,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影视作品里演员的手语都是临时学的几个姿势,就好像让一个刚学了三天粤语的人去演港剧主角一样别扭。记得美国电影《寂静之地》也是这样,找了个听障演员来演聋哑角色,那种手语交流时的自然流畅感,才是真正尊重了手语文化。
手语如何表达抽象情感?
最打动我的是电影里父亲和女儿用手语表达爱意的场景。原来"我爱你"在中文手语里不是一个简单的手势,而是由"我"、"爱"、"你"三个单独手势组成的句式。更有趣的是,不同地区的听障人士会发展出一些"非正式"手语来表达更细微的情感。这点在电影里也体现得很明显 - 那些父女间特有的一些小动作,外人可能看不懂,但对他们来说就是最贴心的交流方式。这不就跟我们和家人之间的"暗号"一个道理嘛!
看完电影后我专门查了资料,发现国际上对手语电影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了。英国甚至有专门的"手语电影节",评选最佳手语表演奖。或许在未来,我们会看到更多像《不说话的爱》这样认真对待手语文化的电影作品。毕竟,在这个所谓的"信息时代",理解不同群体的沟通方式,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