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《吞噬星空》第6季即将播出的消息,突然意识到国产动画在科幻题材上的探索已经有模有样了。但说实话,像这样能持续6季的科幻动画在国产领域还是少数,大多数科幻动画往往在第一季就遭遇夭折。前不久某部号称"中国版星际牛仔"的作品,投入不少却只存活了13集,这不禁让人思考:国产科幻动画的突破口到底在哪?
科幻≠特效,核心是世界观构建
《吞噬星空》这样的作品能够长线运营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成熟的宇宙观架构。很多国产科幻动画总认为加点机甲、飞船就是科幻,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——能否自圆其说的世界观。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动画论坛上,就有业内人士指出,国内科幻动画80%的失败源于世界观过于薄弱或雷同。反观《灵笼》《雾山五行》这类成功作品,都花了大篇幅来构建足够有说服力的虚拟世界。
有意思的是,疫情后国产科幻动画的预算其实在逐年上升。有数据显示,2023年单集制作成本超过50万的动画作品中,科幻题材占比达到32%,比2021年翻了一倍。但投入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提升,我就见过好几部投入不菲却因为世界观混乱而被观众吐槽的作品。
找到科幻与本土文化的契合点
记得《银翼杀手》怎么把东方元素融入赛博朋克世界的吗?国产科幻动画在这方面其实大有可为。《雾山五行》虽然更偏向玄幻,但它证明了中国风视觉和科技设定可以完美融合。《灵笼》结尾那段宗教般的集体意识觉醒,不也带着鲜明的东方哲学色彩吗?可惜太多团队还停留在模仿《攻壳机动队》或《星际牛仔》的阶段。
我认识的一个动画团队最近在尝试将三星堆文化与近未来科技结合,初见成效的方案中,青铜面具竟成了某种量子计算装置的外壳。这种尝试虽显青涩,但至少说明有人开始思考:我们的科幻动画,是不是应该有区别于西方的独特表达?
从长线运营到IP落地
说到《吞噬星空》能拍6季,不得不提玄机科技成熟的商业运作。仔细观察会发现,这些成功的科幻动画几乎都在拓展衍生宇宙:《灵笼》有前传漫画,《镇魂街》在开发真人剧。但更关键的或许在于,它们从一开始就规划好了足够支撑多季内容的故事体系——这一点恰好是许多跟风作品的软肋。
国产科幻动画要真正突围,单靠视效升级远远不够。或许当下最需要的,是更多愿意花两年时间打磨剧本而不是两个月赶工的团队。毕竟在《瑞克和莫蒂》都更新到第七季的今天,观众对科幻作品的口味早已被养得无比挑剔了。